300多年來,史可法代表的是崇高的民族氣節和視死如歸的丈夫氣概;300多年來,史可法的理想和精神激勵了無數仁人誌士奮勇向前,永不言敗;300多年來,史可法的人生事跡被編成小說戲曲,供後世傳說懷念,以致《鹿鼎記》中,韋小寶的結義兄弟吳六奇在大風雨中把船開到柳江中心,和陳近南合唱《桃花扇》中的《沈江》一段,以追念史可法的英雄偉業,慷慨激昂,催人淚下。
宏光元年(1645年),清軍已攻陷北京,史可法輔佐成立了南明小朝廷,拜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,督師揚州,抵禦清軍南下。清多鐸兵圍揚州,多次勸降,史可法不應,終因寡不敵終,揚州失守。自刎未成被俘,不屈就義,時年僅四十四歲.
史公祠建於清乾隆年間,內建史可法的衣冠墓,祠內古今挽聯如林,多為追懷先賢、褒揚史可法舍生取義的高風亮節。進入庭院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懸掛在史可法墓前上的一幅楹聯:“數點梅花亡國淚,二分明月故臣心”。1962年史可法三百六十周年誕辰,當代大文豪郭沫若作詩以為紀念,“國存與存亡與亡,巍峨廟貌甚堂堂,梅花嶺下遺香在,鐵何時返故邦”。 |
汽車站乘1路,汽車西站乘8路可達 |
0條點評
0條點評
0條點評
0條點評
0條點評
0條點評
0條點評